把西仓做成一本最美的书
—
生动与生猛的西仓集市
—
平日的西仓,只是西安城中普普通通的几条老街巷,安静,空荡。但每逢周四、周日,就变了另一番景象:人声鼎沸,摩肩接踵,几乎挪不动脚步,这就是老西安人打发时间最好的去处——西仓集市。早年,这里是以花鸟鱼虫为人所知,现在的西仓,各种买卖,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。
卫星地图上的西仓
—
一群人和一座城的关系
从观察研究城市,到实践介入城市
—
2015年开始,Local本地团队持续对这片区域的建筑布局、摊档形态、经营业者、原住民生活形态等,进行文字、影像、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记录与梳理。
同时,与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、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研究工作。
3年零7个月
11位主创人员
30位参与志愿者
走访了500多个西仓的摊档
采访了36位西仓摊贩
拍摄了298幅西仓的摊档与招牌
记录了552件西仓售卖物件
拍摄收集了5754张西仓的照片
纪录视频拍摄时长6570分钟
—
《市井西仓》
获评2018年度“最美的书”
将赴德国代表中国参加2019年度“世界最美的书”评选
—
Local本地耗时3年收集西安最具市井气息的集市——有关西仓的一切,整理出版成《市井西仓》一书,并获得2018年度“最美的书”称号,将代表中国参加2019年度的“世界最美的书”评选。
“本书分主副两册,主册介绍市井名目繁多的行当;副册设计也可圈可点,它用漫画形式表示从事行业的人,人从事的行当则用经折装表现。经折装正面为画面,后面是记录这些市井百行从业人和他们的语言,颇具市井生活的烟火气。”
——本地《市井西仓》获奖评语
—
关于“最美的书”
—
1963年,“世界最美的书”年度图书设计评在德国莱比锡发起,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,代表了当今世界书籍艺术设计的最高荣誉,评委会由来自德国、英国、瑞士、荷兰、罗马尼亚等国的著名书籍艺术家、专家组成。
中国“最美的书”创立于2003年,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书籍设计年度评选活动。十多年来,“最美的书”评委会受德国莱比锡“世界最美的书”主办机构委托,邀请海内外顶尖的书籍设计师担任评委,评选和推荐当年度来自中国的“最美的书”并送往德国莱比锡参加次年度“世界最美的书”的评选。
“最美的书”评审一直注重书籍设计的整体性,书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,书籍设计对于书籍本身功能的提升,设计风格与适宜手感的和谐统一,以及作为设计重要元素的技术手段的运用。
—
352页,8个篇章,主副2册的《市井西仓》
—
篇章之一 “场”
篇章之二 “市”
篇章之三 “招”
篇章之四 “档”
篇章之五 “述”
篇章之六 “物”
篇章之七 “价”
篇章之八 “贩”
“这是一部另类西安城市志,无关周秦汉唐的盛世巨构,不言庙堂显贵的奇闻异事,用城市考古学方法深入探寻市井百姓的日常杂用,带领你一起翻阅当代西安人的生活记忆。”
刘克成
建筑师
国际建筑师协会亚澳区建筑遗产工作组主任
“城市发展必须在回顾中领悟,才能在前瞻中展开。这是一本充满西安城市记忆、有温度、令人感动的书。”
张誉腾
台北“历史博物馆”前馆长
“老出版品牌《本地》编辑部,用他们老到、娴熟、精密的制作手段,镌刻出一些人和一座城市的基因密码。凝固在纸上的时间和空间,呈现出时代的流转和变迁。”
张立宪(老六)
《读库》主编
“传统集市,和我们迷恋徘徊的那些城市角落一样,都会逐渐消失,西仓也不例外。还好有这本书在。"
梁井宇
建筑师
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
“深入一座城市的两个必到去处:博物馆与市场。西仓,就是有着这样的魅力,融入其中后,才叫作来过西安。这本接地气的书,把西仓的猛与真,完全展现出来了。”
桂雅文
台湾文博专家、《爱上博物馆》作者
“物由人制作,被陈列出售,被购买,被使用,与人一起感受幸福。偶尔被偷窃,被厌弃,同时也会再被捡回,然后重新又被陈列、出售、购买与使用。人与物一起,物与人一起,生活在城市里。看着这本书,不由得会想:‘物’到底是什么呢?同时,也会俯瞰到与物相关的一切:造物的设计师,销售物的售货员,以及他们所做的事情。物是为了使人幸福而生,不过,人会让物感受到幸福吗?与物产生关联的每个人,都应该驻足看看这本书。”
长冈贤明
D&DEPARTMENT PROJECT代表、日本设计活动家
如今,日渐集约化的生产与售卖方式,使集市在城市中逐渐消失,或逐渐转换了角色。像西仓这种在城市里,以特定地点及特定时间出现,并且保持市井味道的集市,已极为罕见。
在这里,因并无可容身的固定建筑物,对场所,只是借用,人行道上,屋檐下,树下, 廊下,凡可容纳摊档之处,都是容身之地;
摊档所用之物,也多为挪用,或改用,三轮车、 行军床、纸箱木箱,都是方便搬运且材质低廉;
没有店铺,也就没有字号,招牌因陋就简, 瓦楞纸箱板、卡纸,随手拿来,随意书写,除了明码标价,还多半夹杂了生动与生猛的自卖自夸。
西仓街景
—
口述西仓:普通人的城市记忆
—
侯光前
1930 年代人,1960 年代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,曾供职于西安市文化局与莲湖区城建局
“过去的西仓不通车辆,相对比较闭塞,大院子多,人少,所以说还是非常安静的。大老远有 个声音传出,老早就知道。我记得西仓的街道里有一个烧水的老头,在街道的房子外边搭个棚, 棚下面有个罩子,罩着风箱,烧起水来 ‘呱嗒呱嗒呱嗒 ’,大老远就能听见那烧水的风箱声音。 灶台上放一排铁壶,火苗子伸出老长,总是最里面靠火近的铁壶水先烧开。”
李钵厚
1945 年生,西安人,青年时期为民间摔跤手
“西仓过去最多的是鸽子,鱼都是很少的,蛐蛐是到季节了,南窑头的高家老汉挑个担子,到西仓卖,也只有他独一家。过去西仓的当子不像现在是逢礼拜四、礼拜天都有,过去讲究阴历阳历,不管是哪个月,初一、初二、初三、十三、十四、十五、十六,一个月是这样的当子。”
童新年
1958 年生,长安区灵沼人,文玩摆摊为生
“在西仓摆摊的时候,最早还是从家里往这边赶,刚开始没有电动车,骑的是自行车,从我家灵沼骑到西仓,用一个半小时。当年穷得很,摆了有五六年,中间有一段时间就改行给人卖凉皮去了。后来为啥又回到古玩上来了呢?咱除过这个,好像也搞不来其他的。”
陈文超
1967 年生,西安人,鸟笼手工艺人
“我父亲那个年代,也有一些顾客有雕刻工艺上的要求,但没有人会刻,所以,他们就只能把遗憾留下来。就是说,有人看见过从前的好笼子,工艺很精美,但我父亲他们那一代手工艺人已经做不来了。”
刘民利
1968 年生,西安人,教育工作者,喜文玩书画
“都说西安人比较热心,这个地方的人可能更热心,比如你在这个地方买书,你跟这个卖书的人砍价,就有人帮你去砍价,他啥都不图,就是路过纯粹帮你砍价,我开始以为是托儿,后来发现不是。到西仓以后我感觉人的能量在超常发挥,有的人虽然不说话,但眼神很有内容。”
杨根龙
1955 年生,西安人,原西安市面袋厂职工
“过去有些人照相,都是用的胶卷,在西仓老房子门口留个影。八十年代以后慢慢就开始有人收集西仓的老照片了,在西仓扎个桩,写着:收旧照片——关于西仓 。”
以上口述部分 摘自《市井西仓》之“述”
西仓摊贩
—
阅读的延伸:《市井西仓》展
(9月26日-10月26日)
—
2018年9月26日,《市井西仓》一书在2018“记忆与更新”城市文化论坛首发。同时,《市井西仓》展览也于当天开幕。展览要呈现的,除了西仓独特的场所、招牌、商品、摊贩外,还有以市集所承载的日常生活方式。
《市井西仓》主题展,西安大都荟Localand
《市井西仓》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方式,以观察和研究的眼光,记录了城市样貌中濒临消失的集市文化,“本书所做的,只是呈现。”
本地《市井西仓》
联合出品
Local本地 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
出版发行
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
定 价
168.00 元
编著 _ 宋群
出版统筹 _ 郭永新
责任编辑 _ 王西莹
责任校对 _ 郭永新
艺术指导 _ 宋群
录音采访 _ 何理
装帧设计 _ 董琪
设计助理 _ 耿楠楠
文字整理 _ 郭鑫 丁睿 赵爽 吴晗 曾春燕
图片摄影 _ 田原 孙铭嘉 董琪 宋群 存野
林仕嘉 陶西瑶 耿楠楠 陈薪延
插图 _ 赵炎鹏 孙群萃 郭鑫 程嘉远
特约审校 _ 陈刚
英文翻译 _ 丁睿 甜食
特别鸣谢 _ 郭永新 张永禄 史红帅 侯拙吾
刘克成 傅强 杨雁君 陈异能
免费获得
在留言区告诉我们你和集市有关的记忆
截止至11月23日中午12:00
点赞前5名均可获得《市井西仓》一本
购买方式
现场购买
西安市科技路西安大都荟
Localand D28 本地社区服务中心
微店
文末点击阅读原文
淘宝
xianbendi.taobao.com
京东众筹
2018年11月25日起
可访问京东众筹支持《市井西仓》项目
京东、当当、亚马逊等网络渠道
2018年12月起陆续上架
其他书店及文创空间
后续请留意 Local本地 微信公众号
欢迎各个独立书店、文创空间、艺术书展
与我们联系
版权声明
文字、图片及视频版权为 Local本地 所有,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(xianbendi)。
“Local本地”是一家文化艺术机构,以文字、影像、艺术、文献等多种形式,对城市进行记录与研究,民间立场,事关西安。已创建多个城市文化与艺术公共空间,组织跨领域的建筑、艺术、设计、文化交流,给本地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。
网站:www.localbendi.com
新浪微博:Local本地
《本地》及周边产品购买
请访问淘宝店:xianbendi.taobao.com